河道清淤要因河制宜 不能損害生態系統
隨著“水十條”深入推進和“河長制”落地生威,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河道水環境保護的力度,圍繞水環境質量改善這個核心,全面實施截污控污、底泥清淤、暢水引流等河道水環境綜合治理措施。
日前,筆者在基層調查發現,個別地區對河道清淤缺乏科學認知和深入調研,單純認為清淤就是把底泥挖出來清理掉,以至于個別河道或河道某一段中原有的沉水植物和水生動物也被清理。河道水生態系統能夠消納水體中的營養物質,使河道具備自凈能力。如此清淤,無疑會讓原本不夠豐富的生態系統遭到滅頂之災,其整治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甚至事與愿違。
水生態系統對改善河道水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其形成過程十分漫長,一旦遭到人為破壞,恢復起來將難上加難。因此,筆者認為,河道清淤務必要以維護水生態系統為基本原則,采取更加科學的方法,因河制宜開展清淤。
一要系統調查生態系統。委托專業機構,摸清河道水生態系統實情,全面掌握沉水植物和水生動物的種群類別、分布水域、生長狀況等,為開展清淤提供詳實的基礎素材。
二要充分論證清淤影響。要論證是否需要清淤,走出提及河道整治就要底泥清淤這一思想誤區。在此基礎上,要根據河道生態系統情況、河道功能定位、水文水資源、底泥堆積程度等要素,對整條河道或某一河段清淤開展科學論證,研判清淤對河道水生態系統的利弊影響。
三要精準制定清淤措施。不同的河道,甚至同一河道的不同河段,沉水植物生長狀況也千差萬別。因此,對哪一段怎樣清淤,究竟應當清理出多少底泥,都要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避免將河道從頭挖到尾,使其生態系統損毀殆盡。